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第二屆教育與文化論壇

t1128 | 17 四月, 2008 00:01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教系

第二屆教育與文化論壇

主題:「童年/社會/日常生活:兒童學的整合與在地性的轉向」 

一、研討目的

本地對幼兒或兒童的相關討論與研究裡,教育學門比較主流的作法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著手,於是這個場域的學者與學生對於PiagetVogotskyBrunerEriksonKohlbergMaslow等人的理論相當耳熟能詳,也發展出許多精彩的論述,這些學者主要分析及探討幼兒與社會的關連性,並且研究幼兒的社會角色、社會行為、以及如何開創與改變其會關係。本研討會一方面固守這樣的學術傳統,同時另一方面也企圖進行拓邊的工作,試圖從不同的學門,像是史學、醫學、文化心理學、社會學/社會福利、人類學、文學與女性主義等觀點來討論成人眼中或回憶中的童年與其日常生活,以及童年是如何在當代社會中被建構出來。也就是說,本研討會希望整合不同學門的觀點,建立所謂的兒童學之外,同時也希望這些西方的論述有著在地性的實踐與轉向。

    在近幾年西方大學的通識課堂裡,童年研究逐漸變成一門顯學。通常這門課的教材來自於科際整合與多元學門的面向,從Allison JamesChris JenksAlan ProutAnna Davin等學者的相關書寫中就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在相關的著作裡不難發現,多數的學者開宗明義地認為童年是一個格外複雜也需要高度挑戰的概念。一般來說童年所指涉的可能是用年齡來界定的生命中某個階段,但同時童年也是一個文化的建構,更是反映著整個社群的社會與經濟結構。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童年,而童年不只是作為現實社會存在的實體,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表徵。不同學門的經典著作已涉及童年的研究,舉例來說人類學家Ruth Benedict的《文化模式》和Margaret Mead在《薩摩亞人的成年》探討對單純的、同質性社會的童年,而傳播學者Neil Postman 在《童年的消逝》一書則是探討複雜的異質性社會的童年。不管研究的田野有多大的差異,大抵上來說童年研究一直沒有離開過法國年鑑學派Philippe Ariès的名著《童年的世紀》一書的影子。這本書的主題是關於家庭生活的現代觀念和對兒童本性的現代認識的演進。它的一個基本的命題是:中世紀的西方人沒有兒童的觀念。在中世紀社會裏,孩子一旦到了可以擺脫父母、保姆或其他人經常性的關照而獨自行動的年齡時,就從屬於成人社會。他們參與成年人的各種活動(勞動、玩耍),穿著與大人一樣只是比例縮小了的服裝,他們與成人世界混雜在一起,被人們當作小大人看待,他們成了成人自然的夥伴。中世紀文明沒有感覺到在兒童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間的差別,沒有發現在孩子和大人之間有一個需要通過啓蒙和教育的過渡期。

    此外,有些西方研究從文本批評的角度來探討藝術、繪本中,如何再現的兒童形象及童年的日常生活。這些作品在表面上大多描述天使般的小孩與無憂無慮的童年。但事實上,藝術家或文學家所詮釋的理想化童年(ideal childhood)和現實社會中兒童生活的真相有極大的差異,也就是說這些人好像忽略了dirty childhood的面向。因為,我們可以這麼說文本中所再現的童年,並非只是單純地表現兒童的可愛形象。這些畫作、繪本或是其他檔案中隱含著對成人的特殊意義,包括了社會階級、權力關係、性別差異、及種族問題。在當代社會裡,當然文本的範圍不只是侷限在繪畫或繪本而已,包含經由不同的媒體所呈現的影像,例如:藝術品、報紙、雜誌、廣告、電影、繪本、主題樂園、網路、商店看板等,而童年影像被視為是一種文化再現。因此,從社會建構的角度來看,所謂的童年並非自然天成,而是經由多元社會文化的論述所形成,並隨著文化價值觀,社會經濟狀況,政治目的的變遷,理想童年的定義也隨之改變。

    研究兒童社會文化處境的困難,在於通常兒童不會書寫記錄,而且歷史存留下來的兒童用品有限,因此敘事分析研究者認為傳記式的自我童年敘事也構成一種可行的取向,因為每個人回憶中的童年提供相當豐饒的意義。此外,為了克服這樣的困難,社會學家也建議需要重視物與社會性彼此之間的關係,透過物我們才可以看到我們與這個社會的構鏈。在這個脈絡裡,玩具、兒童用品等等構成一種切入的重點,玩具、兒童用品不只是個物而已,也反映出種種社會與文化的意義,好比Hello Kitty的商品。不同的學門自然有著不同的作法與策略,均豐富了這個議題的研究,因此兒童學的整合就是要建立一種對兒童的科際整合的觀點,更希望有著本地的實踐與轉向。

本研討會為了兼顧理論與實務的面向,把焦點放在童年/社會/日常生活這個面向上,並區分以下六個焦點進行細緻地分析:(1)多元化的兒童圖像、(2)文學裡的兒童意涵、(3)dirty childhood(4)兒童的在地議題分析、(5)童年的集體記憶與媒體再現、(6) 文化工業與物的分析。在專題演講部分,本研討會特別邀請英國學者Anna Davin教授與本地學者蕭百興教授與游珮芸教授針對童年的時間性、空間性與現代性進行專題演講。除此之外,第一天的活動特別安排焦點論壇,主題為兒童社會學的梗概與在地發展,希望透過尖峰對談來釐清兒童社會學的面貌,而第二天的活動也安排一場Mini Workshop,由菲律賓大學的Glecy C. Atienza教授分享菲國貧窮兒童的解放劇場經驗,在這場工作坊裡,除了經驗的分享之外,同時也會採用實作的方式進行練習。歡迎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人文地理學、史學、哲學、文學與醫學學門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學友參與這場盛會。
二、日期: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九、十日(星期五、六)
三、地點: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民生路4-18號)五育樓四樓國際會議廳
四、主辦單位: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五、承辦單位: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教系
六、經費贊助單位:行政院國科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七、議程
200859(星期五)
 
     
 
08:30-08:50
報到
五育樓一樓大廳
08:50-09:00
開幕式暨校長/教育學院院長致詞
國際會議廳
09:00-10:30
開幕演講(童年的時間性)
 
主題:Childhood in Twentieth-century Western Europe: Understandings and Experiences
 
主持人:陳仁富
 
主講人:Anna Davin
國際會議廳
10:30-10:50
茶敘
10:50-12:20
論文發表場次一:多元化的兒童圖像

主持人:高敬文

待實現的小大人或反璞歸真的赤子:試探哲學中的孩童圖像與主體修為(劉育忠)

人類學「兒童」研究的回顧:從發展的「客體」到建構的「主體」(李舒中)

「靠自己長大」:底層階級的童年經驗(林昱瑄)

以孩子之名:發展篩檢制度與遲緩兒的誕生(曾凡慈)
國際會議廳
10:50-12:20
論文發表場次二:文學裡的兒童意涵

主持人:杜明城

The Use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in a Collection of The Twenty-four Filial Tales and the Sustenance of an Unequal Social Structure
(林逸君)PDF
 
校園生活故事中的童年形繪(陳晞如)
 
言說兒童兒童文學批評與兒童研究其交集與互動(邱子寧)
 
儀式表演中兒童身體的意涵(謝鴻文)
第四會議室
12:20-13:30
午餐用餐請於第三、第四會議室,國際會議廳同時播放童年影展
13:30-15:30
焦點論壇

主題:兒童社會學的梗概與在地發展

主持人:宋文里

焦點論文一:兒童的意象:知識與權力的建構(蘇峰山)

焦點論文二:社會學家眼中的兒童(王瑞賢、王慧蘭)

焦點論文三:物體系:玩具的文化分析(張盈堃)

討論人:宋文里、張盈堃、蘇峰山、王瑞賢、王慧蘭
國際會議廳
15:30-15:50
茶敘
 
15:50-17:20
論文發表場次三:dirty childhood
 
主持人:宋文里
 
道德教育的政治傳統(黃伯叡)
 
學童體罰觀的啟示:師生書寫/對話「體罰」議題之探究(錢清泓)
 
該打?不該打?這確實是個問題!—台灣體罰信念的轉變分析:以媒體的論述為例(陳明仁)
國際會議廳
15:50-17:20
論文發表場次四:兒童的在地議題分析
 
主持人:黃麗鳳
 
台灣的農忙托兒所:出現興盛消失?(張國偉)
 
「立即視訊」童年科技景觀(林慧絢、賴清雯)
 
繫緊襁褓之手:新移民女性在台母職之探思(彭奕婷)
 
兒童自我意像與成長文化的重塑關係(歐嬌慧)
第四會議室
 
2008510(星期六)
 
     
 
08:30-09:00
報到
五育樓一樓大廳
9:00-10:30
專題演講()(童年的空間性)

主題:小說兒時空間: 一個記憶空間與主體養成關係的社會文化考察

主持人:陳淑敏

主講人:蕭百興
國際會議廳
 
10:30-10:50
茶敘
10:50-12:20
論文發表場次五:童年的集體記憶與媒體再現

主持人:王儷靜

Civilizing or De-Civilizing the Children in the Global Age (
張義東)

0年代的「臺灣童年」再現—以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為例(陳淑芬)

新童年下的父權空間—當孩子被遺棄之後(鐘尹萱)

從「五年級生的成長書」探看我這一代的童年經驗(邱珍婉)
國際會議廳
 
10:50-12:20
論文發表場次六:兒童文化工業的分析

主持人:李錦旭

漫畫在兒童教育上的新觀點:漫畫感受論初探(陳仲翰、陳仲偉)

風迷全球的動漫產業---以神奇寶貝(Pokemon)為例(嚴淑女)

從東森YOYO現象看兒童的文化工業(標姝圻)
第四會議室
12:20-13:30
午餐

用餐請在第三、第四會議室,國際會議廳同時播放童年影展
13:30-15:00
專題演講()(童年的現代性)

主題:宿命、使命下的生命力─解構宮崎駿動畫中的兒童觀

主持人:谷瑞勉

主講人:游珮芸
國際會議廳
15:00-15:20
轉換場地
 
15:20-17:20
Mini Workshop(貧窮兒童的解放劇場)

主題:Play! Lessons in Participatory Theater fo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Contemporary Theater in the Philippines

主持人:陳仁富

主講人:Glecy C. Atienza
幼教系攝影棚
17:20-17:30
閉幕式與綜合座談

主持人:張盈堃、陳仁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