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100學年度下學期-「敘說、知識與學習」教師專業社群

為什麼需要"敘說、知識與學習的專業研究社群"?

  我們的一生都被故事所包圍,「我們的生活不停地和敘說、和講述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所有這些都在我們向自己敘說的有關我們自己生活的故事中重述一遍」(姚媛譯 2000)。通過自我敘說,我們得以回顧過去的生命,以故事把生命的點滴片段串連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這正是近幾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界開始蓬勃發展的新研究趨勢:所謂的「敘說轉向」(narrative turn),強調以「敘說作為研究方法」來反思與理解人類社會的種種經驗與實踐。之所以會強調「敘說」所具有的反思功能,是因為人們的決定與選擇常常是無意識的,而故事能夠讓我們進入別人的經驗與行動,激發我們有意識的體認與自省。

    通過敘說,在說自己的故事與聽別人的故事的歷程中,我們產生出一個新的、不同的觀點,不但讓我們有了某種的自我意識與體認,而這種覺察就足以改變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得以看見生命裡新的景致,也得以彼此領會與理解各自不同的世界。通過生命敘說來重新回憶自己的人生,我們不但可能尋獲對自己過往生命的新理解,更可能找到引領現在的自己建構後續人生的意義與方向。這樣的體驗與經驗,讓我們得以持續蓬勃我們生命的熱情。

  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領域的知識,不斷專門化和制度化發展的結果,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制度和實踐產生許多影響,促使各種學門的發展更具深度和廣度。教育學的許多問題,以及教育實踐本身,也因此成為被質疑、研究和批判的對象。敘說探究視為一種新的體裁,提供可能的機會,去揭露既有的許多執見與偏見(包括種族、階級和性別等)。敘說取向,強調對「個人知識」、「實踐知識」或「個人實踐知識」的深入了解。認識這些不同型式的知識,學者Czarniawska(2003)就認為「不是在激發確定與控制,而是經由反思組織實務的複雜現實而相激相盪出來」。因而,敘說探究提供了有價值但形式不同的知識,讓研究者能夠開採出活生生的實作經驗與生活經驗,以持續對現存的教育論述和教育實際進行解構和再結構化的改造工作。本社群希望通過對何謂敘說的探討,理解敘說轉向的意義,並以敘說探究作為新的研究取向與教育學可能,探討其與知識和學習的可能關係。

我們的目標與研究主題
 
 
一、 教育質性研究的描述與困境

  在台灣的教育領域中,蔡敏玲(2004)根據其多年的質性研究經驗,將質性研究的「分析」視為一種「切割」,將「詮釋」看為「再脈絡化」的歷程,強調社會脈絡中語言使用的建構性質,並以此為基礎,整理出教育質性研究在分析與詮釋實務上經常顯現的幾個問題,包括:過度切割,導致意義虛薄;整體擁抱,但對於塑義(make sense)歷程語焉不詳;陷入語言反映現實的迷思,或無法體現語言構築現實的認定;以及研究歷程中的過度分工。此外,質性研究者往往缺乏語言學素養,以致難以敏感地覺察語言細節與情境/現實的相互映構;缺乏將現場工作轉化為貼近經驗的敘說能力。
  因此,蔡敏玲以「敘事式的言談分析」提醒質性研究者必須關注語用細節,清晰切割經驗與看重敘說意義,整體領受經驗之間持續來回穿梭與創塑意義。也就是說,質性研究者必須對於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中強調語用和溝通的權力和文化基礎有所覺察。尤其當代後現代主義或後結構主義取向的教育研究強調有關論述、認同的研究,種族、階級、性別和弱勢者的人權(包括新移民、兒童)等議題持續受到重視,不論是教育改革的政策形成或制定過程、或是教育人員的價值取向或內在認同分析,敘說探究都被視為重要的研究取徑。

二、 教師作為研究者與實踐知識

  英國學者Ivor Goodson(2005)認為,在師資培育中運用個人的故事或敘説,最主要是回應後現代社會中新的工作情境和存在,人們透過自我的故事或敘說,發展出自我的辨識和釐清認同的形成(p.182)。敘說探究可視為一種新的體裁(genre),提供可能的機會去揭露既有的一些社會偏見(包括種族、階級和性別等)。敘說取向強調對於「個人知識」、「實踐知識」或「個人實踐知識」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加以深入了解,因其涉及自我實現、誠真自我(authentic self)和自我倫理(self-ethic)(p.183)。教育研究中應強調「自我監控的教師」、「教師作為研究者」和「擴展的專業者」等概念。1970年代從英國開始的教育行動研究即強調教師成為自我批判的研究者、實踐知識的探究、分享和累積。但行動研究朝向實踐層面的關懷和努力,並不意謂著它只專注細微的事件和個人感受。重點是如何將細微的事件和個人感受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結構問題討論。

三、 以教師敘說作為批判、了解和革新的起點

  我們必須將個別教師的故事和許多同類的故事放在一起閱讀,才能看出教師成長的各種可能途徑。在傳統的教育研究中,教師常被視為是教育政策的基層執行者和學校教育目標的實踐者,人們對教師的故事或意見並不重視。而近年來,教育學術界逐漸了解:透過敘說,透過教師個人經驗的呈現,教師會將自己的知識、態度、價值、好惡和困境等複雜的融入敘說當中,而隨著重視教師知識和尊重教師觀點的風氣崛起,教師的敘說便成為了解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現在的師資培育者不再認為教師的故事只是瑣碎無趣的教室現場花絮,尤其在強調實踐知識和現場脈絡的研究歷程中,個別教師的生命經驗、教學生涯經歷,職前教師如何社會化、不同種族、階級和性別的教師的自我認同和教師專業角色發展的關聯、優秀教師的自我敘說或敘說研究,都成為瞭解教師專業、教育改革、文化政治和學校生活世界的重要基礎(阮凱利 2002;范信賢 2003) 在師資教育和教育研究中逐漸重視教師的故事,邀請教師來呈現自己的經驗,並用它來評估教師自己的教學,這種作法顛覆了傳統教育研究中「由上而下」的方式。不過,相關學者也提醒我們要小心,不要過於依賴「個人經驗中無意識的知覺」。未經檢驗的經驗,可能由於其狹隘性而扭曲。簡言之,我們由經驗當中建立起來的故事,也可能欺騙我們,因為它可能只代表我們在意識形態中嚴重的錯誤認知。經驗應被視為催化劑,幫助我們質問構成經驗的意識形態和脈絡。

我們關切並想要探究的問題

1.「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這麼多種,敘說探究有什麼獨特之處?」
2.「教師如何透過敘說成為自我批判的研究者、實踐知識的探究、分享和累積?
3.學習者如何從敘說的脈絡中學習,及從實務的運作中逐漸內化與反思知識?


社群活動規劃

第一次活動:分享質性研究教學的心得
  校內外專家學者成員介紹與交流並討論本社群的活動規劃,凝結共識。

第二次活動:質性研究中的敘說轉向
  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成員導讀文章,進行討論,交換意見。
  Pinnegar,S. & Daynes, J. G. (2007). Situating Narrative Inquiry; Locating Narrative Inquiry Historically. In Clandinin, D. J. (ed.)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 Mapping a methodology.
  Clandinin, D. J., & Huber, J. (in press). Narrative inquiry. In B. McGaw, E. Baker, & P. P. Peterson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NY: Elsevier.

第三次活動:敘說做為一種研究方法論:認識敘說探究
  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成員導讀專書,進行討論,並交換意見。
  Ivor F. Goodson, & Scherto R. Gill2011. Narrative as Pedagogy.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一書中的PART1 Narrative as Research Methodology

第四次活動:以敘說開採實作知識
  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成員導讀文章,進行討論並交換意見。
  Coulter, C., Michael, C., Poynor, L. (2007). Storytelling as pedagogy: An unexpected outcome of narrative inquiry. Curriculum Inquiry. 37:(2), 103-121.

  Conle, C. (2001). The rationality of narrative inquiry in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4 (1), 21-33.

第五次活動:敘說做為一種教育學:敘說學習
  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成員導讀專書,進行討論並交換意見。
  Ivor F. Goodson, & Scherto R. Gill2011. Narrative as Pedagogy.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一書中的 PART2 Narrative as Pedagogy

第六次活動:總結與回饋
  校內外專家學者成員們分享學習的心得,並討論未來召開工作坊或學術論壇推廣敘說教育學的可能。
 
預期成果

  1. 質性研究教學的經驗傳承
  2. 建構南台灣敘說探究的專業社群
  3. 思考以敘說探究作為教師行動研究與精進教學的新途徑可能
  4. 作為建構與推廣敘說教育學的行動準備

閱讀書目

Coulter, C., Michael, C., Poynor, L. (2007). Storytelling as pedagogy: An unexpected outcome of narrative inquiry. Curriculum Inquiry. 37:(2), 103-121.
  Conle, C. (2001). The rationality of narrative inquiry in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4 (1), 21-33.
  Clandinin, D. J., & Huber, J. (in press). Narrative inquiry. In B. McGaw, E. Baker, & P. P. Peterson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NY: Elsevier.
  Ivor F. Goodson, & Scherto R. Gill2011. Narrative as Pedagogy.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Pinnegar,S. & Daynes, J. G. (2007). Situating Narrative Inquiry; Locating Narrative Inquiry Historically. In Clandinin, D. J. (ed.)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 Mapping a methodology.

社群網站網址:http://openstudy.npue.edu.tw/project/nkl
社群網站連接方式: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首頁五大e學網敘說、知識與學習社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