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不負責的異想天開之二 迎接十六年國教的世代

曾幾何時,台灣已經要進入十六年國教的世代了。
雖然十二年國教確定要在民國103年上路,在大學維持現況的條件上,十二年國教意味的是十六年國教的到來。

當然稱呼國教是不太準確的,畢竟在目前高等教育大學的階段,並沒有強迫大家都要上大學的法令。

但在台灣難以根除的文憑迷思之下,除非經濟的不許可,恐怕不會有父母不希望自家的小孩上大學。也因此,未來台灣即將面臨的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與國民化,意味的不是文憑的貶值,反而是文憑的基本性:最基本的學歷門檻。

這樣一來,恐怕台灣的大學教育應該只會越來越基礎化,而脫離精英的學術色彩。是好是壞?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這似乎是一個無法後退也不容逆轉的趨勢。

所以恐怕高等教育的下一波議題是:要不要讓不想唸書的學生拿到文憑?是不是只要學生乖乖繳學費、沒有嚴重的曠課,無論如何總是能夠混得到一張大學文憑?

迎接未來可能出現的,這樣的十六年國教的世代,所謂的高等教育到底是什麼勒?倒底該如何定位?高等教育未來會是一種新的「國民」教育嗎?又或者是一種新的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