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論文】
1.
蔡敦浩、劉育忠(2011)。「邁向創業研究的多元主義:創業研究的新興視角與方法」。創業管理研究,6(4),頁1-12。
2.
蔡敦浩、劉育忠(2010)「組織敘說:組織研究的敘說轉向」。應用心理期刊,47,頁21-40。
3.
劉育忠、王慧蘭(2010)。「當文化研究進入教育學門:以文化研究重構當代的教育學想像」。思想,15,頁91-120。
4.
蔡敦浩、劉育忠(2010)。「突破傳統創業研究的視角:創業學人的前瞻見解與創見開採」。創業管理研究,5(1),頁121-123。
5.
劉育忠(2010)。「觀看周珠旺『點∞』系列中的微物之神」。今藝術,211,頁203。
6.
劉育忠(2009)。「再思課程本質:以美國再概念化學派所引發的爭論為線索」。課程與教學季刊,12(1),頁139-156。(TSSCI)
7. 劉育忠(2008)「全球化的同質性想像與幻覺:Appadurai 的全球化圖景閱讀與當代教育學危機」。教育研究月刊,170,頁15~25。
8. 劉育忠(2007)「後現代之後的主體建構與社群想像:陸王學派與後結構主義的進路初探」。當代中國哲學學報,10,頁01~27。(有外審制度)。
9. 劉育忠(2006)「論德希達的死亡概念及其在死亡教育上的啟示:死亡做為善性與責任之贈與」。當代中國哲學學報,6,頁129~159。(有外審制度)。
10.劉育忠(2004)「朝向教育研究中認識論立場之轉變:主體性的認識論立場及其教育研究取向的相關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17,頁46~63。
【專書及專書論文】
1. 劉育忠(2012)。邁向一種德勒茲式的課程美學觀:創造性的重構生命與經驗。收錄於課程美學。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台北:五南。(出版中)
2. 劉育忠(2012)。假如我們的日子是彈珠:社區大學幸福教學的十堂課。台北:布克文化。(ISBN 978-986-627-844-0
)
3.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編著(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鼎茂。(ISBN
978-986-226-470-6)
4. 劉育忠(2011)。無目的論的教育學可能性想像:後結構主義與另類教育的接合。收錄於漂流‧陶養與另類教育。馮朝霖主編。台北:政大。頁53-72。 (ISBN 978-986-6475-14-6)
5. 劉育忠主編(2010)。當代教育論述的踰越。台北:巨流。(ISBN
978-957-732-383-5)
6. 劉育忠(2010)。教育學的再想像:德勒茲思想與教育哲學。台北:巨流。(ISBN
978-957-732-357-6)
7. 劉育忠(2009)。後結構主義與當代教育學探索:回到世界性真實。台北:巨流。(ISBN
978-957-732-345-3)
8. 劉育忠(2010)。「創造轉向的後教育學探索:從批判的經驗性到生命內蘊的創造性」。收錄於當代教育論述的踰越。劉育忠主編。台北:巨流。頁39-61。(ISBN
978-957-732-383-5)
9. 劉育忠(2010)。「導論:後教育論述的開展-踰越的三種姿態」。收錄於當代教育論述的踰越。劉育忠主編。台北:巨流。頁1-12。(ISBN
978-957-732-383-5)
10. 劉育忠(2010)。「孩童主體、社會能動性與異質童年:當代人類學者眼中的兒童」。收錄於研究兒童/兒童研究:從理論到實務的田野工作。張盈堃主編。頁69-82。(ISBN
978-986-02-5420-4)
11. 劉育忠、陳宥儒(2010)。「英國教育」。收錄於比較教育。黃文山、張炳煌主編。台北:高等教育。
12. 劉育忠(2009)「再概念化創業教育:以歐盟創業教育政策趨勢為參照」收錄於Taiwan-Southeast
Asia Transnational Network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台北:新文京。頁91~96。(ISBN
978-986-236-167-2)
13. 劉育忠(2009)。「涂爾幹的社會化與傅科的主體化:教化和懲罰的懷疑詮釋學差異實踐」。收錄於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張盈堃主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頁221-237。(ISBN
978-986-01-8909-4)
14. Liu,
Y. C. (2009) ”Education for Soft Subjectivity: The praxis of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in Taiwanized critical pedagogy ”.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of Australasia 2008 Conference. p1-7.( ISBN 1741072913)
15. Liu,
Y. C. (2009). ‚In a
False Depoliticized Schooling Ethos: A post-structural narrative of separated
selves in Taiwanese pedagogical experience‛. In
Exploring Selfhood. Scherto, G. (Ed.) Brighton: Guerrand-Hermès Foundation for
Peace. pp61-82. (ISBN 978-0-9554785-1-2)
16. 劉育忠(2009)。「讓我們一起變聰明:後結構主義的課程改革啟示探索」。收錄於課程改革:研究議題與取徑。卯靜儒主編。台北:學富。頁281-303。(ISBN
978-986-6624-30-8)
17. 劉育忠(2009)。「待實現的小大人或反璞歸真的赤子:試探哲學中的孩童圖象與主體修為」。收錄於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張盈堃主編。台北:學富。頁35-49。(ISBN
978-986-6624-27-8)
18. 劉育忠(2002)「自覺、批判與轉化--從批判教育學中「抗拒」概念之意涵試論其在課程改革中之實踐途徑」。收錄於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台北:揚智。頁211-229。
【學術研討會論文】
1.
Liu, Y. C., Tsai, D. H.,&
Lin, S. Y. (2011) ,The Fleshed Entrepreneur: Bodily Aesthetics a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in Entrepreneurship. Paper presented in 7th 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 Conference 2011, Naples, Italy.
2.
Shaw, R. K., Tsai, Stephen D.-H., Liu, Ted
Y.-C. & Amjadi, M. (2011).The Ont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 A
Heideggerian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25th ANZAM Conference 2011,
New Zealand.
3.
劉育忠(2010)「再探美學取向的課程與教學:幾個提問與Eisner給出的線索」。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
4.
劉育忠、李竺軒(2010)「虛擬與現實間的文化創意產業-以高雄橋頭糖廠白屋的文創人敘說為例」。「當教育與產業相遇—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產學合作」論壇。台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5.
劉育忠、汪盈利、陳宥儒(2009)「再概念化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教師角色:教師做為知識轉譯者」。小學教育國際研討會2009。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6.
Liu, Y. C. (2009) . ‛Education for Soft Subjectivity: The praxis of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in
Taiwanized critical pedagogy ‛.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of Australasia 2008 Conference. pp1-7.(ISBN
1741072913)
7.
劉育忠(2009)。「再概念化創業教育:以歐盟創業教育政策趨勢為參照」收錄於Taiwan-Southeast Asia Transnational Network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台北:新文京。頁91-96。(ISBN 978-986-236-167-2)
8.
蔡敦浩、劉育忠(2009)「組織敘說:組織研究的敘說轉向」。2009 台灣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台灣:國立中山大學。
9.
吳欣儒、劉育忠(2009)『「耗散結構理論」與「協同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生捱形塑』。2009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主辦。台灣:國立中興大學。
10.
Liu, Y. C. (2009) ‚The Tragedy of the Practice of Illusions: A
Bourdieuian-Zizekian analysi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10 th UKFEI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Oxford, New College, UK.
11.
劉育忠(2009)「教育哲學的再皺摺:德勒茲多元邏輯的教育哲學啟示」。當代教育理論建構工作坊:創造、差異、德勒茲。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主辦。台灣: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12.
劉育忠、王慧蘭(2009)「當文化研究進入教育學門:探索一種教育學化的文化研究進路」。根源與路徑:台灣文化研究十週年。2009年文化研究會議。文化研究年會主辦。台灣: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13.
Liu, Y. C. (2009) ‚Education for Soft Subjectivity: The praxis of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in
Taiwanized critical pedagogy‛. Paper presented in PES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of Australasia)
2008 conference: The Ownership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ardens Point Campus Brisbane, Australia.(ISBN
978-174-10-729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